今天(9月23日)是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在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试验田里,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00后博士生李其轩,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丰收日:亲手打造10余亩自主试验田,十余个育种池,两间共50平方米的整洁实验室。
更让他自豪的是,四年来,每年改良育种流程养出来的鱼苗,辐射了合作社的60多个养殖户,为合作社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怀揣水产梦,他靠实践出真知
2019年,出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的李其轩,带着水产梦来到了上海海洋大学。大二时,因为《水产学导论》这门课,他认识了导师刘其根教授。2022年,水产与生命学院启动了“本硕博一贯制项目”,他成为首届学生,前往浙江青田,正式从课堂走进稻田,开始研究青田田鱼。
如刘其根所言,“水产这个学科很特别,尽管可以在课堂学到一些理论知识,但是真知一定是在鱼塘边、在生产实践中做出来的。”李其轩研究的是稻田鲤鱼的食性演进。然而,来到当地后,他发现青田田鱼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原种保护体系。
彼时,青田当地养殖的稻田鲤鱼种质来源比较单一,这不仅有种质退化、污染的风险,而且实验开展和种质保护工作也会受限。此外,青田田鱼的原种都藏在大山中,团队经常需要驱车数小时到深山里寻觅珍贵鱼苗。
从山里找到珍贵的鱼苗后,下一个难题接踵而至:研究团队在当地还没有能自己做主的实验场地。好不容易整理出一个池子准备用于单独饲养不同品系的实验鱼时,第二天养殖户就往里面放上了自己准备贩卖的鱼苗,导致团队无法继续实验。
“养殖户的思路和研究人员的思路不一样,他们更希望尽可能把所有的池塘都用来产出效益。如果后续想要进行育种工作的持续研究,这更需要有一个能长期管理的场地。”实践的经历让李其轩对于当地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局限性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丽水市在对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方面进行调研座谈时,李其轩代表课题组多次参加,为立法保护青田田鱼种质资源建言献策。
建在稻田边的实验室,持续服务当地育种
“刚到青田的时候,我就跟两个师兄住在大棚里,几平方米的房间住三个人,我们坐着腿都伸不开。”李其轩回忆,由于当时青田没有实验室,稻田里面采集的样品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和保存,都需要带回学校的实验室处理。“如果能把基础设施完善一下,除了能解决自己的科研任务以外,以后师弟师妹也能继续用。”这个愿望成为了李其轩完善实验室的初衷。
2023年,上庄村的华侨林国平以合作社的名义邀请课题组开展青田田鱼的模式改良工作。他将自家的老房子改造成了“免费实验室”,提供合作社的稻田开展田间养殖实验,还装了热水、空调、洗衣机等设施。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李其轩还和其他同学改造了育种池、高标准实验农田、实验室等设施。
目前,完全归属于学生自己管理设计实验使用的试验田有10亩以上。其中,十几个的育种池不仅保藏着五个青田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原种群体,还有青田田鱼的“祖先”——瓯江野生鲤鱼。它们将作为后续育种的基础种群。
随着实验室的完善,越来越多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学院的学子走进稻田,从每年的3月育种季一直待到10月水稻丰收季。这群大学生吃住都在村里,冬天带着样品回到学校分析、处理、写成论文,第二年带着结论回来用最通俗的语言再讲给农民听。
晶顶网配资-杠杆配资官网-股票场内配资-炒股如何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